不想孩子长大后变成熊大人,这三点必须现在就教!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,一起科学育儿
今天文章有录音哦~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,小D接近1岁时,我突然觉得自己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,吃饭睡眠什么的基本上都得心应手了,感觉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。我至今还记得,当我把这种心情和小D的认知老师分享时,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,她对我说的一句话,This is when the parenting actually starts(这才是育儿真正开始的时刻)。
她和我说,父母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领路人,每个孩子从娘胎出来时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预期和认知的,这最初几年是我们创造给他们的。我们对他们做的事情就会形成他们的认知。学龄前这几年就好比高楼的地基,地基不对或者不稳,后面的搭建就会费力。说直白一点,不想孩子以后变成熊大人,有一些事必须现在就教。
这段话对我来说意义深远,公号的老朋友们一定也可以感受得到,小D1岁以后我分享的侧重点都在于孩子早教启蒙和性格品质培养。到今年4月小D就要4岁了,我还在实践中,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通透,但是回看自己这四年,我有三条心得想和大家分享。
“不可以”就是“不可以”
一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了,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,开始挑战规则,触碰底线,这正是我们开始让孩子明白父母的“不”就意味着“不”的时刻。
我对小D不会轻易说“不”,但只要我说的“不”,我一定坚持到底。我经历过,对小D说“不可以”后,她大哭大闹,甚至在地上打滚的情景,很多很多次。我也知道,这时只要满足她,她马上就能安静下来,我不会心累,她也开心,似乎是“双赢”。
但就是老师的那段话让我明白,我现在所做的共情、坚持、梳理情绪,都是在往银行存钱。也许当下似乎没有回报,但这一定会有长期收益。她现在快4岁了,还是会时不时挑战规则,还是会发脾气,但是有一点她是明白的,爸爸妈妈说的“不可以”,就是真的“不可以”了。我可以发脾气表示不满,爸爸妈妈也会理解我,但是我就是真的不可以做了。
“规则之内给予最大的自由”,但请记得,“不”是个很严肃的词,一旦说了请保持它的严肃性,不要让“不”变成了“狼来了”的故事。
任何行为都有结果
在孩子6个月左右,他们就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认知里程碑,“因果关系”,“我按了按钮,小狗就跳出来了”;“我把手里的球松开,球就掉了”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知发展能力。
事实上,每个学龄前的孩子都特别喜欢不断地体会这样的“因果关系”:“我不吃饭,全家都围着我给我表演节目”;“我把杯子扔了,妈妈就会捡起来给我,我再扔,妈妈继续捡”。这些也是我们帮助孩子建立的“因果关系”,不是他们调皮,是我们的反馈帮助他们建立了这样的认知:我做的这些事情,不仅没事,结果还挺好的,那我就继续这么做。
在不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前提下,我们应该适当放手,从小让孩子明白,她的确可以自己做决定,但她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。吃饭是她的事情,不吃了没关系,直到下一顿之前是没有吃的;杯子是她自己要用的,扔了就需要自己去捡回来。
尤其当孩子作出了坏的选择后(比如打人、骂人),我们需要问问自己,他们得到的后果是什么?只是被分散注意力不了了之?完全没关系?还是我们会要求孩子为自己行为而道歉弥补呢?
时刻提醒自己,我们现在看似“为了孩子好”的方式,是真的在教育孩子,还是在强化孩子这些下意识的“因果关系”呢?帮助孩子建立正向的“因果关系”理解,会影响他们今后做的每个决定。
任何事情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
1岁前,我们会为孩子做很多很多事情,他们哼唧一下,我们都是第一时间去帮忙。这样的思维惯性常常会让我们一直持续下去,甚至都忘记了,眼前这个孩子已经不是那个只会躺着的宝宝了,他已经有足够的行动力和思考力了。
并不是说让两三岁的孩子就帮我们吸尘洗衣服,但至少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,他弄乱的玩具不是睡一觉自己就变整洁的;他想要的东西不是一睁眼就变出来的。从1岁后慢慢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,自己扔尿布,出门前先把玩具收拾了,3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家务了;5岁的孩子可以参与一些社区志愿者活动。
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完成,但我们需要他们的参与,这是在教他们责任的意义,事情是通过自己努力完成的;更是让他们懂得感恩,并且明白自己的努力还能为他人产生影响。
对我来说,1岁到3岁是很困难的时期,小D是个高需求倔强的孩子,现在回想我还清楚记得,有好多次我都开始自我怀疑,我做的这些真的有用吗?说了无数次的事情还是总犯。
但我也还清楚地记得,小D刚过2岁时,发脾气扔玩具之后,自己哭着说,“我生气,扔玩具”还有很久之后跟着的那句,“自己捡起来”;小D3岁半的时候,在迪士尼游轮上冲到队伍第一个想去拍照,之后自己停下来又走回来,自言自语说,“每个人都要排队,Dorothy要等着”;小D最近遇到幼儿园的同学打人,她说,“No hitting. Hitting makes people sad”(不打人,打人让其他人难过)。
她还是那个会发脾气、会哭、会大叫的孩子,但时不时地,从她的嘴里我听到了自己曾经重复无数遍说过的话。那一刻我就知道,这就是孩子啊,他们需要不断重复来学习内化,当下看似也许没有进步,没有成长,但其实我们的行为和话语最终就会变成他们内心的声音。
选择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,遵循我们认为对的方式,坚持下去。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,是在给孩子一生打地基!
推荐阅读
点击标题直接阅读
1、父母心态
2、管教孩子
3、品质培养
大J,坐标纽约,曾经知名外企经理,现全职妈妈,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,没有理论翻译,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。畅销书《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》、《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》的作者,微信公众号:大J小D
我已经写了800多篇原创文章了,想看更多历史文章,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